什么是工作?数字时代配资资讯,“打一份工”的含义正在被重塑。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七批新职业,涵盖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等17个新职业与42个新工种。
新职业的快速涌现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消费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大量以平台作为组织基础的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就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职业涌现和新就业形态广泛出现,说明就业市场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从传统的固定岗位体系,向更加灵活、多元、高技能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超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全媒体运营师等岗位应运而生。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懂技术,更要求创意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反映出职业复合性的新趋势。
与此同时,绿色转型、低空经济、健康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带动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职业。例如,室内环境治理员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的新需求;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背后是物流、农业、测绘等行业边界的重构。这些职业让我们看到,技术进步不仅在改变生产方式,更在重塑职业结构与就业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新职业又不断细分出新工种,显示职业体系正从粗放向精细演化。职业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大类,而被分解为具体、专业、细腻的岗位结构。例如,“旅拍定制师”不仅是摄影师或导游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文化体验与审美输出的整合型岗位,既要掌握服装搭配、美学创意,也需了解景区政策、客户心理和内容传播规律。
工种的精细化是产业链条深化和岗位功能复合化的体现。我们正进入一个“职能颗粒度更小、协同更复杂”的新工作时代。这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也对教育培训和职业认证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迫切需求。
此外,工作模式也经历着深刻的重构:由“岗位导向”转向“任务导向”,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在哪家公司上班”转变为“完成了什么样的工作成果”;就业关系由传统的稳定雇佣转向多样化的灵活用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两亿,占就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重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
劳动场所从实体办公室迁移到线上空间,数字平台、远程协作软件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去中心化”地完成。例如,技术开发者、设计师、翻译人员等在家办公或跨平台接单,自由度和效率同步提升。
职业身份从单一专职拓展为多重交叉。一个人既可以是全职员工,也可以是平台主播、网约车司机、自由撰稿人或内容创作者。艾瑞咨询的研究显示,2024年超过30%的年轻人有过“多平台兼职”经历,“斜杠青年”成为主流趋势。
组织关系也在变化,由受雇状态转向更具自主性的创业与自雇模式。新职业的产生激发了个体创新活力,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等,多由个体或小团队自主运营并通过平台聚合客户,逐步形成产业雏形。
职业规划从线性、稳定的长期路径,演变为“迭代式”“项目化”的短周期实践。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短期项目检验职业兴趣、提升技能与验证市场价值,这种“做中学、边走边调”的职业路径,更符合数字时代的快速变化节奏。
这些变化一方面源于数字基础设施普及与运行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世代在社会文化取向上的变化——他们更重视自主性、成就感与多样化体验,打破“稳定即好”的传统职业观。
在年轻人眼中,职业不再等同于“朝九晚五”的稳定,而是更多与兴趣、成就感、自我表达相关。例如,生成式AI动画师用技术“复活”李时珍讲养生,旅拍定制师以创意服务实现“格格经济”的文化输出。这种多元选择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从“职业等级论”向“职业多元价值论”的深层转变。只要契合社会需求、创造正当价值、实现个体发展,每一份工作都应获得制度承认和社会尊重。
未来的就业,既不是回到工业时代的固定流程,也不是彻底“去人化”的技术替代,而是在人与技术的协同中、在新消费与新服务的联动中找到新的可能。
重新定义工作,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岗位变化,更要理解背后的经济逻辑、技术演进与社会文化。唯有顺应变革、完善制度、激发潜能,才能让新职业成为链接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桥梁,为劳动者托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张成刚)配资资讯
牛金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